碳營養(yǎng)與土壤碳循環(huán)
圖1 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循環(huán)概圖
碳是名列首位的營養(yǎng)元素。碳營養(yǎng)的重要性,在于其提供構建植物體內各有機成分的必需成分——碳架,包括鏈狀、環(huán)狀的各類碳架,是植物合成糖類、蛋白質、氨基酸、酶、激素、信號傳遞物質等的基礎物質。植物營養(yǎng)學理論指出,碳是植物營養(yǎng)中的大量元素,碳在植物體內的含量平均為45%左右,遠超大中微量元素之和數(shù)倍之多。
作物依靠自然狀態(tài)的二氧化碳營養(yǎng),僅能補充滿足其需求的碳量的五分之一,長期處于“碳饑餓”中。通過施肥補碳,可以有效地消除“碳饑餓”而實現(xiàn)碳平衡。
土壤有機質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機物質。它含有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(yǎng)成分,具有保水、保肥和緩沖作用,能夠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、改善土壤物理性質,減輕或消除土壤中農藥的殘毒和重金屬污染。最近的研究表明,在施肥過程中,通過補碳可實現(xiàn)碳與其他元素的養(yǎng)分平衡,增產效果很明顯。
根據生產實踐的補碳的經驗,受農藥或受寒露風危害的水稻等作物噴施有機碳肥也有良效。這與受害作物的光合作用受阻、碳水化合物合成不足有關。噴有機碳肥可以補充光合產物,因而可減輕藥害或冷害。可見,碳營養(yǎng)補充與土壤碳循環(huán)息息相關。
土壤碳循環(huán)是碳在大氣、陸地生命體和土壤有機質幾個分室中的遷移、轉化過程,是生物界能量轉化的主要形式,主要由生命過程所驅動。土壤碳循環(huán)涉及到以下幾個環(huán)節(jié):
1、土壤光合作用
指綠色植物吸收太陽光的能量,同化CO2和H2O,制造有機物質(碳水化合物)并釋放氧的過程,是土壤碳循環(huán)中重要的碳同化途徑。
(1)根據光需與否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(圖2)。
圖2 光合作用
(2)根據蓄積能量和形成有機物的先后順序,光合作用大致可以分為原初反應?電子傳遞和光合磷酸化?碳同化。
(3)植物葉片中的葉綠體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場所,也是植物細胞生物化學活動的中心之一。
2、土壤呼吸作用
碳以CO2的形式從土壤向大氣圈的流動是土壤呼吸作用的結果。
3、土壤碳的固定
當光合作用同化固定的碳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碳量時,即形成碳素在土壤中的固定。全球氣候變暖下,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和潛力,實現(xiàn)碳的減排,關鍵在促進光合作用減少呼吸作用,延長有機碳在土壤中的存留時間。一般土壤碳儲量大小順序為:濕地土壤>森林土壤>草原土壤>農田土壤,表1是中國各類陸地植被的碳儲量。
表1 中國各類陸地植被的碳儲量
4、土壤碳循環(huán)與全球氣候變暖
陸地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與大氣的氣體交換出C02外,還有CH4、N2O、NO、CO、H2S等痕量氣體的交換。圖3是碳循環(huán)中CH4、CO與CO2、有機物之間的轉化關系圖。
圖3 碳循環(huán)中CH4、CO與CO2、有機物之間的轉化關系
(1)引起CO2濃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的改變和燃燒化石燃料。由于燃燒礦物燃料以及其他工業(yè)活動,二氧化碳的生成量每年成倍增加,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,導致氣候異常。
(2)礦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燒和自然過程均會產生部分一氧化碳,一氧化碳在大氣中存留時間很短,主要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吸收,也可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轉化為二氧化碳。
(3)CH4的排放主要來源于濕地土壤(自然濕地和水田)、白蟻和動物糞便、海洋、動物、污泥和化石燃料。CH4的代謝比CO2更為復雜。
- 上一條酸性硫酸鹽土的危害及其改良措施
- 下一條土壤鹽漬化的成因與防治措施